回望著三個多月,我在立德社工事務所委實受益無窮。
作為實習生,我此次輾轉了立德三個部門,在親身經歷下,體驗了很多實地社工的艱辛與滿足,提高了自身做項目的潛力,同時也學到了很多學校沒有教過的小知識、小技巧。在實習中,幸得立德前輩們的支持與鼓勵,自身也嘗試著開啟了一些項目,在理論與實踐的結合中,對很多理論都有了更詳細、深入的了解。
其實在第一個月時,我做的并不算好。大家第一個月統(tǒng)一是在殘障部門實習,每天負責打電話給殘疾人做問卷調查。這是立德和殘聯(lián)聯(lián)合的一個項目。開始時總覺得無甚意義,尤其是打電話越來越多,聽到了很多殘疾人有多么多么困難,而我們卻在前輩的囑咐下,不敢予以任何承諾,覺得自己做的事只是表面功夫,毫無意義。做了幾百份的問卷,卻只是越來越感到失落。但在后期,參與了殘聯(lián)和立德一起做的包括廚藝課,以及后期在品牌宣傳部門的輔助宣傳,我才意識到,即使是收集資料這種我們看來好像沒有用處的事情,其實都可能對于我們的項目有著很好地推進作用,我們的每一次努力,即使不一定在當下產生作用,也一定會以某種方式、渠道來回饋我們。這些回饋可能是案主的記得和感恩,也可能是對項目的大推進,更可能是對我們自身的精神與心靈上的滋養(yǎng)與培育。尤記得,當服務的對象第一次叫出我的名字,并對我表示感謝的那一刻,那種真摯而熱烈的感動,始終讓我無法忘懷。雖然在殘障部門做事的時間并不算久,但不得不承認,正是在殘障部門的第一個月,讓我對社工這個行業(yè),涌起了懷有自豪感的認真與熱情。
于是在康靜里社區(qū)改造的項目中,我積極和前輩們學習,主動參與項目的各個環(huán)節(jié),甚至要來了之前的種種資料和中期報告自己研究。通過和居民、社區(qū)、政府乃至于社工機構的溝通與聯(lián)系,在工作實務中的種種困難,讓我學到了如何做對接、如何提前針對大型項目做準備、如何鼓勵發(fā)動居民參與項目等種種實務技巧,也讓我在實踐中,對于社工的種種理論更有了深入的了解。值得一提的是,康靜里社區(qū)由于產權不明、居民復雜等種種原因,居民對于社工并不十分友善,在居民議事廳開展的過程中,我們受到了很多的質疑與排斥,原本是比較傷心的事,然而當天下午快下班時,我卻接到了一個電話,是一位居民打來的。她告訴我,她聽說了我們在做社區(qū)改造,自己是學園林設計方面的,也曾經參與過社區(qū)改造,這次是在自家社區(qū)改造,希望能夠加入進來,也不需要工資,只是單純地希望能幫助我們。不得不說,在這種時候,這個電話實在是讓人感動。在這段時間里,我開始嘗試著去更多地了解我們要做的,該做的,與應該避免的。我參與了社區(qū)的興趣小組,和小組中的社區(qū)成員溝通,了解他們對于興趣小組的期待;我開始嘗試著更多地參與進社區(qū)改造的項目里,提出一些建議,或者去寫一些文案;我試著去了解如何做一個居民議事廳,什么是創(chuàng)享計劃,如何去引導興趣小組。當然,由于對社區(qū)改造并不是很了解,作為新手的我更多地做的是一些輔助性的工作,在前輩的引導下提出自己的建議與想法,很多事情做的不算成熟。在此,向帶我們的社工田雪和黃金霞表示感謝,謝謝她們對我的引導與指教。
在第三個月時,我被調到了品宣部。因為之前從來沒有接觸過品宣部門的事務,最開始時,我對于自己應該做什么感到非常迷茫。幸運的是,我到品宣部不久后,就參與了一次品宣部的課程。在翁涵建社工和講課老師的講解下,我大概了解了立德品宣部門的宣傳架構,以及品宣部門應該做什么,對于品牌和宣傳都有了一定的理解。在翁涵建社工的鼓勵與支持下,憑借自己對品牌宣傳的理解,以及自學的對于微信公眾號上的一點微薄知識,提出了很多比較新鮮的建議。在完成翁涵建社工交給我的微信公眾號文章編輯及發(fā)送、立德各部門新聞的修改與發(fā)送、釘釘封面編輯等任務后,我根據目前市面上做的較好的微信公眾號,對立德的微信公眾號上做很多新鮮的嘗試,如對于二維碼的創(chuàng)意性的重新設計、嘗試以連環(huán)漫畫的形勢宣傳與介紹社工的分類與不同領域、利用年輕人愛玩的游戲平臺“橙光游戲”制作立德相關游戲來宣傳、通過鏈接“十一國慶節(jié)的熱點”對“小紅門殘疾人生日會”項目開展宣傳等等。通過網頁、游戲等方式,加強了立德的對外宣傳。同時,在輔助對內的宣傳時,我也更多的了解了立德社工事務所的內部架構,對立德的事務與組成有了更詳細的了解與想法。
尤其是社工游戲這個系列,我學習了很多關于軟件的應用資料、搜集了許多社工資料,并在人事部的成志麗姐的幫助下,為游戲中的模擬招聘做了很多工作。游戲“立德社工”9月29號成功在橙光游戲平臺上線,游戲字數8315字,截至目前為止,玩家人數達206人,收藏5,點贊57。(由于游戲的互動性,建議將游戲做下去,才能吸引更多人去參與,并因此了解立德社工。)
針對“漫講社工”系列,在嘗試了目前各平臺能使用的大部分漫畫制作軟件后,都不太適合立德的平臺與狀況。為此,我利用手頭上的一些圖片與字體軟件,通過較為繁瑣但相對更適合微信平臺的制作方式,一張一張圖片的制作,完成了“漫講社工”的制作。
以上,就是我這三個月的成就。它們或許并不輝煌,但見證了我、也見證了在我的努力下,給立德、給案主、給我們的項目帶來的一點點改變。這些改變或許微小,但誰又能忽略它們的存在呢?